比股市还牛颠覆认知的历史新高让人陷入深思西湖娱乐城- 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- APP
栏目:西湖娱乐 发布时间:2025-08-24
  西湖娱乐城,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,西湖娱乐城APP/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给大家提供的优质服务:首存送 · +笔笔赠送 · 充值提现实时到账 · 西湖娱乐城注册,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,西湖娱乐城APP,西湖娱乐,西湖娱乐城注册,西湖娱乐城网址,西湖娱乐城链接,西湖娱乐城登录,西湖娱乐城平台,西湖娱乐城网址,西湖娱乐,西湖娱乐城最新欢迎注册发财

  西湖娱乐城,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,西湖娱乐城APP/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[永久网址:363050.com]给大家提供的优质服务:首存送 · +笔笔赠送 · 充值提现实时到账 · 西湖娱乐城注册,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,西湖娱乐城APP,西湖娱乐,西湖娱乐城注册,西湖娱乐城网址,西湖娱乐城链接,西湖娱乐城登录,西湖娱乐城平台,西湖娱乐城网址,西湖娱乐,西湖娱乐城最新欢迎注册发财

比股市还牛颠覆认知的历史新高让人陷入深思西湖娱乐城- 西湖娱乐城官方网站- 西湖娱乐城APP

  日子很难,生活不容易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,有苦说不出的感觉,受苦的人最懂。

  人们孜孜不倦地追寻财富,总希望能够从历史中找到致富密码。历任首富成为密码器,似乎解码首富就能获得成功。

  最近读了前世界首富比尔·盖茨的自传源代码,突然感觉首富的养成,不仅没什么秘密,反倒充满曲折与痛苦。

  疫情期间,很多美国人认为疫苗是一种毒害,为了对抗疾病,他们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。在国人眼里,这是美国堕落的表现,国力衰退、国民愚昧的标志。

  在美国,有一个教派被称为基督教科学派,信众的特征之一是,尽量避免医院,通过原始的祈祷或者纯粹的信仰“击退”疾病。

  听起来很不科学,可基督教科学派的信众不少人是高学历、高认知,藤校背景,理工科专业。

  盖茨的祖父母是非常传统的基督教科学派信徒,在盖茨5岁的时候,其外祖父因为信仰,不接受医学治疗,最终癌症去世,这是“生命”的信仰。

  在盖茨的成长过程中,他和姐姐一直在基督教科学派的掌握之下,如此背景,他能够拥有所谓“常识”和理性,真心不容易。

  盖茨的祖父则是典型的重男轻女,他自己是文盲,从不读书,也不允许女人上大学,甚至考驾照。

  现在国内流行原生家庭困境,把自身的很多问题都归结为原生环境的不足,可盖茨的祖辈们是如此的保守,甚至反智,盖茨在这方面满满的劣势。

  有人说,他的父母好,这让盖茨出生在别人难以企及的起跑线上。这是想当然,也过于武断。

  盖茨的母亲,本质上很像国内的某些母亲们,控制狂,要面子。她要盖茨守规矩,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,不能把装番茄酱的瓶子拿上餐桌,不能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……条条框框读来令人头皮发麻。

  在人前,盖茨的母亲希望盖茨是个典型的精英男孩,学习好,有规矩,讲礼貌。在学业层面,成绩好是必须的,毕业后母亲希望他做一个有社会地位的律师或者医生。

  她不能接受盖茨不按她的逻辑行事。按照当下国内的舆论思潮,盖茨母亲简直就是个控制狂。

  遗憾的是,盖茨从小就是有多动症,不让父母省心。书中盖茨自述,“我坐着的时候摇来摇去,站着的时候摇来摇去,凝神想事的时候也总是摇来摇去。摇摆对我的大脑来说就像是一个节拍器,现在依然如此。”

  与此同时,他还觉得自己很难跟其他孩子相处。他又瘦又小,声音异常尖锐刺耳,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总是很害羞,又老是摇头晃脑。

  面对这样的孩子,任何家庭最初都可能认为,这是一种捣乱行为,得治。而越多的管制,越会带来叛逆,造成彼此的隔阂。

  盖茨自述,有一天在家里吃饭的时候,他和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。起因是什么他忘了,唯独记得自己牙尖嘴利,出口伤人,态度恶劣。一向温和的父亲都看不下去了,拿起满满一杯水泼到了盖茨脸上。

  为了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,盖茨全家去看心理医生寻求帮助。结果心理医生对盖茨的父母说,放手吧,他终归会赢的。意图让盖茨的父母明白,做出让步,避免强硬,给孩子更多自由,是唯一的选择。

  除了聪明,盖茨和他的宿敌马斯克一样,都是勤奋得不能再勤奋的人。他常常没日没夜地写代码,甚至不吃不喝,一干起来就忘乎所以,打地铺,睡在公司是常态。

  不过在盖茨眼里,想要成功还是要遵循所谓1万小时定律。他援引马尔科姆·格拉德威尔的《异类: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》说,无论是作曲还是打网球,都需要经历10000个小时的刻苦练习,才能达到高超的技术水平。

  他老梦到自己,身在哈佛,学期将尽,却依然没能搞清楚上课地点在哪里,也不知道要用到哪本教材,自己像鬼打墙一样兜兜转转,找寻上课或举行期末考试的教室。

  在梦里,盖茨对自己说,没时间了,脑子混乱不堪,完全无法调整好,都怪之前不用功,肯定不及格了。

  我的大半生,一直将目光聚焦于前方,专注于未来的发展。即便是现在,大多数的日子里,我都在为那些众所期盼的重大突破而努力工作,虽然它们在未来很多年内都不会实现,甚至可能根本不会实现。不过,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发现自己会越来越多地向后看。事实证明,将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拼在一起,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。成年的奇妙之处在于,它让你意识到剥去年岁和学识的层层包裹,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最初的那个你。

  8月19日晚间,美国科技股在英伟达的带领下,出现较大幅度下跌,8月20日早晨,日韩等亚洲股市紧随美国步伐,纷纷跳水。不少机构预计,A股也可能面临调整。

  目前相对“看淡”的机构,主要认为 924那一轮被套的散户,有回本卖出的强烈动机,当前的买入动能,不足以推升股市持续快速拉涨。

  东方财富的数据,截至8月18日,两融余额突破2.1万亿元,达到21023亿元,这是时隔10年来再次站上2.1万亿大关。

  随着行情的火热,两融余额攀升迅速,算上8月18日,已经连续六个交易日持续买入。

  除了两融,ETF资金也在快速上升。据上证报8月20日的消息,截至8月18日,全市场ETF总规模达4.8万亿元。

  据统计,2024年底ETF总规模为3.7万亿,也就是说8个月增加超过1万亿。最近两个月增量最为明显,2025年6月份,ETF总规模为4.3万亿,换言之,不到3个月的时间,ETF大幅攀升5000亿。

  本周,又有更多的证据出现。据财联社8月20日的消息,7月份,证券类App月活跃度为1.67亿人,同比增长超过20%。

  老股民回潮,新股民作用更大。据中国证券报8月20日的消息,北上两地的一线营业部和券商分公司表示,8月份新开户数量增长明显,80后、90后、00后是主力军。

  不过,目前的开户增速尚不及2024年924行情。据西部策略的分析,目前散户入市还没出现过热。当前的散户参与度仅相当于2015年的31%,2024年924行情的35%。

  中金公司则测算,5月份以来存款搬家流入股市的迹象日益明显,从超额储蓄的角度看,潜在入市资金可能高达5万亿-7万亿元。

  入市资金的必备条件就是资金活化,举例来说就是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开始从定期变成活期。中金数据显示,近期,居民和企业两侧都出现存款活期化迹象,能不能持续,有待观察。

  8月18日,合并后的国泰海通举行大型策略会,旗帜鲜明地认为3700不是年内高点,下半年大概率还有新高。原因并非经济好转,而是中国转型加快,无风险利率系统性下沉。

  另外一个分析维度,是相对估值,近期相对A股来说,港股表现没那么亮眼,这或许说明,A股能够更快地受益于增量资金的变化。

  8月22日,全球股市迎来更多利好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发表重磅讲话,认为就业下行的风险在上升。这种表态被市场认为是鲍威尔立场大转变的开始。

  据央视新闻的报道,8月22日,俄罗斯元首在谈及俄美关系时,表示老川上台后,俄美关系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,自己与老川在阿拉斯加的会晤非常坦诚,期待与华盛顿全面恢复关系。

  据今日家具网消息,美国商务部2023年贸易统计,美国全年进口木制家具、地板、建材类制品总额超过150亿美元,其中约60%以上来自中国、越南、印尼、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。东南亚地区的木质家具,很多采取中国——东南亚的转口贸易方式。

  8月19日,新京报贝壳财经援引外媒报道,法国运动零售巨头迪卡侬正计划出售中国子公司约30%的股权。这一业务初步估值区间约10亿至15亿欧元(折合人民币84亿元至126亿元)。

  彭博的报道还显示,迪卡侬已经聘请一家头部投行担任卖方顾问,交易方式可能会借鉴星巴克模式,使用“增资扩股+老股转让”的方案。

  这是迪卡侬今年第二次传出卖身传闻,4月份就传过一次,当时迪卡侬的回应是,不予置评。

  8月15日,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再次询问迪卡侬有关出售消息时,官方的回复仍然是不予置评。

  据贝壳财经的消息,迪卡侬中国正在积极转型,2025年6月28日,迪卡侬中国一天连开三店,均位于黄金地段,且在积极推进新老门店的革新。

  释放出30%的股权,可能是为了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,以应对目前的竞争环境。除了迪卡侬,另一家消费领域的细分龙头哈根达斯也传出卖身中国业务的消息。

  据投资界消息,美国通用磨坊正计划出售哈根达斯中国,涉及中国内地所有门店,交易金额在5亿-8亿美元,据悉有多家知名机构参与竞购。

  知名外资品牌集中卖身,一方面是国内的竞争环境让外资越来越不适应,另一方面,不少机构愿意接盘,也许是看到,外资品牌中国化仍有潜在价值可挖掘。

  尽管我们要尊重外资的股权释放,但仍需警惕后续会否有更多外资,做出类似的选择。

 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,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32.3亿元人民币,同比下降15.2%。另外,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前7个月,外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15.7%。

  2022年以来,外资的情况比较一般,为了给外资信心,我们也做出了不少努力,但商业的要义是交易产生利润,赚不到钱,终归挺要命。

  老川上台后,很多政策和手段,都有中国的影子。最新的一个案例是,国有化英特尔。

  8月18日,据彭博的报道,老川政府正在讨论将《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》的补贴,化为股权投资,获得英特尔10%的股份,

  8月20日,第一财经消息,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莱维特表示,美国商务部正在推进收购10%英特尔股权事宜,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正在着手解决细节问题。

  除了美国政府,和美国关系密切的软银集团,也计划买入英特尔股票。8月18日,软银集团宣布,将投资20亿美元英特尔普通股,价格为23美元。

  8月22日,华尔街见闻消息,英特尔宣布,已经与老川政府达成协议。美国政府将对公司股权投资总计89亿美元。其中,通过《芯片法案》拨款出资57亿美元。认购价格为每股20.47美元。

  英特尔突然成了美国政府和软银的香饽饽,实在很戏剧化。就在前不久,老川放线月刚上任的华人CEO陈立武辞职。

  理由很可能和陈立武的中国背景有关,老川在社交媒体上说,陈立武涉及严重的利益冲突,必须立即辞职,这个问题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。

  老川在社交媒体发帖,这次会面非常有意义。陈立武的成功与崛起堪称一段了不起的佳话。陈先生将与我的内阁成员们进一步沟通,并在下周向我提出相关建议。

  老川表态颠来倒去,大家见怪不怪,但对陈立武的态度转圜原因何在,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。从目前传出的消息看,除了英特尔卖身之外,没有其他。按照老川过往的剧本,如果陈立武没有做出什么让他满意的承诺,不会这么快改口。

  看看美国政府概念股PLTR就知道,只要和美国政府搞好关系,订单接到手软,股价涨就对了。

  作为最近两三年涨幅最大的公司,PLTR的股价2023年还在6块多,如今已经160块了,20倍有余。

  不过,再强的背景,再牛的公司,没有业绩或者估值过高,也逃不过下跌。美股这轮调整,下跌最多的指标性公司就是PLTR。从最高位190块下降到156块左右,下跌近40块。

  PLTR下跌的契机是做空机构香橼研究的一份报告,指PLTR的股价严重脱离基本面,认为其合理估值应远低于当前水平。

  此前我们多次在文章里分析过,PLTR一直很贵,什么PE、PS、PB早已失效很久,但背后有大树,估值反应的早已不是公司价值,而是战略价值。

  当然,战略价值太玄学了,牛到什么程度,谁也不知道。市场时不时暴击一下,十分正常。

  惯,还是先看消费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7月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.87万亿,同比增长3.7%。

  此前我们分析过,2025年城镇消费增速一度超过乡村地区,一改过往几年的历史。可7月份,城乡的消费增长回到老路上,不温不火。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,7月,乡村消费增速为3.9%,单月增速比城镇消费快了0.3个百分点。

  相较于6月来说,不是乡村地区消费在加速,而是城镇地区掉得更快。6月,城镇消费增速为4.8%,到了7月就剩下3.8%。

  从消费类型来看,餐饮消费仍然比较低迷。6月餐饮消费的增速为0.9%,7月微微增长0.2%,变成1.1%,起色不大。

  7月是暑假阶段,按理说消费应该有起色,但除了国补领域,亮点不多。为何如此?

  同样是消费,7月国补方向增长相当强劲,似乎和天气因素有些互斥。根据统计局的数据,7月,家电、家具、通讯器材等品类都保持在两位数增长,其中通讯器材等细分方向比6月份的销售还在加速。

  7月,汽车类消费增速为负1.5%,远低于6月份4.6%的增速水平,因为7月份的表现,使得汽车全年消费增速仅剩下0.4%,再拉胯一个月,就要负增长了。

  作为政策介入最早的行业,汽车需求下滑让消费难看,但,汽车行业不调整又不行。

  8月18日,据财新的报道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《2025年上半年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5年上半年,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已达52.6%,相比2024年末快速攀升11个百分点。

 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分析,尽管有“以旧换新”等补贴政策,2025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生存压力更大了,各大车企制定了非常高的销售目标,为了完成目标新车“价格倒挂”,也就是经销商购入价格高于卖出价格。

  终端消费情况一般,为了维持住GDP增量,生产端会开足马力,最终体现为工业增加值的上升。

  7月份,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5.7%,尽管相对6月有所回落,但仍能维持在6%左右的水平。

  从企业性质来看,7月国企和股份制企业是拉动工业增加值的主力军,两者的增速分别为5.4%和6.5%。外资和民营企业的表现相对弱势,前者增长了2.8%,后者增长5%。

  要知道,6月外资的工业增加值增速还维持在5.5%的水平,7月份增速回落这么多,着实让人意外。

  从行业来看,41个大类中,有35个保持增长,增速快的有电气机械、铁路设备、通信计算机等领域。

  统计局解释说,7月份,因为“两新”政策的持续,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、电机制造、通用零部件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.0%、15.9%、13.7%;电动叉车、机床数控装置、数控锻压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0.0%、28.6%、25.4%。

  有意思的是,7月,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同比大增17%,在销售情况一般、经销商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,如此快速增长的产量,既是价格战的结果,也是价格战的原因。

  在总结7月份的工业表现时,统计局很客观地说道,当下有效需求偏弱、企业盈利水平较低。

  7月,另一组重要的数据是投资。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25年前7个月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.6%,增速创年内新低。

  导致固定资产增速下滑的,主要是第三产业。在一二三产中,第三产业是唯一增速下降的,为-2.3%,其他两个产业上升,其中第一产业增速为5.6%,第二产业为8.9%。

  中国当前的投资格局是,第三产业(前7个月178128亿元)一家独大,规模几乎等于第一产业(5646亿元)和第二产业(104455亿元)之和,所以即便第二产业有8.9%的增速,也抵不过第三产业-2.3%的下拉力。

  前7个月,地产投资增速已经下滑到-12%,跌幅越来越大。考虑到地产投资增速已经连续几年下滑,随着基数不断走低,下滑速度还能走阔,地产确实不给力。

  国家统计局在解释7月份投资的时候,特别给出了扣除地产投资的样貌。据统计局的消息,2025年前7个月,扣除地产投资后,全国项目投资同比增长5.3%。

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前7个月,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18.9%,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2.6%,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5.9%,文化、体育和娱乐业民间投资增长8.1%。

  其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最快为3.6%,中部地区增长3.2%居中,东部沿海地区下滑了2.4%,最后是东北地区下滑3%。

  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低,且不断有大项目诞生,后续大概率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上。

  东部沿海地区则需要更多经济活力。8月21日,财新的报道称,2025年3月以来,深圳、杭州、广州、惠州、苏州等地陆续出现“零租金”产业园,这和产业园过剩,空置率高关系很大。

  据市场机构高力国际的报告,2025年上半年,上海产业园区新增供应50万平方米,同期净吸纳量仅有6.7万平方米,空置率达到29.2%,上海产业园区的空置率已连续12个季度上行。

  深圳的产业园比上海好得有限。2025年上半年,深圳产业园新增供给32万平方米,净吸纳量为22万平方米,整体空置率为22.1%。

  考虑到未来三年,深圳产业园的供给量超过80万平方米,空置率可能持续走高。

  7月,唯一超预期的数据来自财政部。据财政部官网,2025年前7个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.58万亿元,同比增长0.1%。

  单独看7月,当月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.02万亿,同比增长2.6%,为年内新高。

  给财政收入提供主要动力的,已经不是2024年和2023年的非税收入,而是税收收入。据统计,7月份,税收收入为1.8万亿,同比增长5%,增速为年内最高;同一时间,非税收入大降12.9%,连续第三个月下滑。

  最快的是印花税,整体增速为20%,规模达2559亿,这主要是股市带动的。随着股市不断走强,证券交易印花税越来越猛,7月份的增速为62.5%,规模为936亿。

  增速第二的是环境保护税,增速为12.5%,这一项绝对额比较低,仅为190亿。

  排第三的是房产税,增速为12.5%,规模为3201亿。房产税主要租金税收。

  房产税增速这么快,可能是各地都在加强租金市场的税收管理工作,毕竟9月15日,新的《住房租赁条例》实施,房东们必须得按时缴税了。

  前7个月,个税增速达到8.8%,比前6个月8%的增速还要快。从绝对金额看,2025年前7个月,财政个税所得已达9279亿,默默地创出历史记录。此前的纪录是2018年,9225亿。

  个税高增长的原因,我们分析过多次,采用新的征收系统,加强灰色地带的管理。

  尽管个税增速较快,但税收的大格局并没有变化。增值税、消费税、企业所得税依然是三大件。

  这三大件,最给力的是增值税,前7个月增速为3%,规模达到4.25万亿;消费税增速比增值税稍弱,增长了2.1%,规模达到1.02万亿。

  企业所得税前7个月仍然是下降的,不过下降幅度相比6月份有所收窄,6月份为-1.9%,7月份为0.4%,总规模超过3万亿。

  前7个月,财政支出最大宗的项目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,规模达到2.76万亿。社会保障支出不仅规模最大,增速也最快,前7个月的增速为9.8%,远高于其他支出。

  某种程度上,社会保障支出是财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。我们的后台,几乎每天都有人呼吁再分配政策,其实国家已经在落地了。

  教育支出、卫生健康支出的增速紧随其后。前7个月,教育支出增速为5.7%,规模达到2.44万亿,仅次于社会保障支出位列第二;卫生支出增速为5.3%,体量为1.24万亿。

  最近一系列有关减免教育、生育费用的政策出台,意味着有关财政开支将进一步扩大。

  从财政口径还能看到,债务付息成本项目的增速也在加快,前7个月,债务付息支出7573亿元,同比增长6.4%。

  总的来说,财政开支的增速远高于财政收入,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,2025年前7个月,是中国广义财政支出三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。